banner_inner_4
Child Safeguarding
Child Safeguarding Tips
親親大自然與守護兒童
13/09/2024
親親大自然與守護兒童
  在「多啦A夢」大電影中,大雄和他的朋友時常到不同國度或科幻場景冒險,小朋友亦可以想像自己跟隨主角們,盡情地在異世界中無拘無束地玩耍。但是現實生活中,小朋友日常玩樂時接觸的環境、設施和配套,又能否讓他們無憂又安全地耍樂呢?近來,大家都鼓勵小朋友多接觸大自然,我們在郊外玩樂時又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符合小朋友的年紀和能力 小朋友在不同年齡段的成長,對環境的探索和接受挑戰的程度也有不同,在選擇戶外活動時,我們要選擇符合小朋友年齡和體能的活動,例如帶年紀較小的小朋友遠足,應選擇一家大小都能應付的簡單家樂徑或行山步道,不要挑選難度高、需要進階裝備去攀登的遠足路徑。   如預視到當天戶外活動需要大量體力消耗,家長應安排孩子前一晚早點休息,確保小朋友有足夠體力應付。在郊外活動或遠足期間,家長亦應時刻留意小朋友的生理需要,提供足夠時間讓小朋友休息和喝水,以免中暑。   留意天氣和環境安全 我們要在出發前留意天文台的最新天氣消息,如果預知天氣將會變壞,應考慮改變行程或取消戶外活動。此外,出門時,家長可讓小朋友穿著合適的衣服及運動鞋,同時建議帶備太陽帽及雨具,以預防炎熱或下雨等天氣變化情況。此外,家長應該告知親人郊遊地點或可安裝具有記錄行蹤功能的智能電話應用程式,萬一發生意外,搜救隊伍可參考多個途徑的行蹤資料找尋求助者。   帶備合適和足夠物資 除了足夠的食物、飲用水、防曬和防蚊用品外,建議家長隨身帶備一些簡單藥物和救傷用品 ,例如藥水膠布、紗布繃帶、敷料、消毒藥水等,當遇上跌倒、小擦傷等小意外發生時,也可以即時簡單處理傷口。同時,家長應確保電話有充足電源,必要時也應帶備後備電源,方便有需要時可以與外界聯絡。     戶外活動的樂趣很多,家長可於出發前與小朋友一同計劃行程,並趁機與小朋友一起了解不同地點的動植物生態、名稱和特性。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不但可以增加對大自然的認識,也可以從中學習活動計劃的技能,寓學習於活動中。親親大自然有益身心,希望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得開心之餘又安全,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
守護照顧者的身心靈
24/05/2024
守護照顧者的身心靈
大家是否有聽過父母說:「你將來做左人哋父母你就知道味道!」,或者朋友說:「我而家先知道阿爸阿媽點解成日咁勞氣!唉!」   事實上,現時當家長或照顧者的,都面對著無限的挑戰。每天照顧小朋友如臨大敵:趕著上學,趕著補習,趕著做功課,趕著參加興趣班等等,所有的安排都是要為孩子成就更好的未來。若孩子能給予正面的回應,家長當然感到欣喜,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相反,當孩子在多番教育之下成績仍然沒有起色,家長會感到無奈和氣餒。家長每每投放全副心機來照顧孩子,但他們身為照顧者的需要,又有誰來關顧?   根據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於2023年10月發佈的「照顧者身體勞損及精神狀態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56.7%為全職照顧者,25.7%從事兼職工作並於工餘時間照顧被照顧者。有64.1%的照顧者一天內的照顧工作時間最少8小時,當中甚至有45.8%照顧者一天內的照顧工作時間為12小時以上。照顧者主要工作內容為家居清潔(78.1%)、買菜(77.2%)、做飯(72.8%)、交費(64%)、洗熨衣物(55.1%)及學童接送(50.6%)。   在社交方面,有多達90.2%的照顧者表示,他們因照顧工作少了閒暇生活。81.5%的照顧者表示因照顧工作而少了時間和朋友接觸,只有10%照顧者表示認識多了朋友,擴大了社交圈子,亦有8.5%照顧者表示完全沒有影響。由於照顧工作佔用了照顧者一天當中很大部分的時間,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很多放鬆自己的機會。   在心理健康情況方面,有96.6%照顧者因照顧而感到壓力,當中有53.8%表示很大壓力。另外,照顧者被問及會否因為照顧而感到滿足,近半數(46.6%)的照顧者表示普通,20.8%表示完全沒有滿足感,只有26.2%覺得有滿足感、6.4%照顧者感到很有滿足感。由此可見,照顧工作為照顧者帶來的壓力比滿足感要多。   從調查結果可了解到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要往往被忽略。照顧者往往為了孩子,願意無止境地一直付出,但他們若能同時善待自己,相信對家庭的照顧及兒童成長會更有幫助。以下有三點能讓照顧者參考:   增值自己 與時並進 當大家成為照顧者後,大部份的時間都會留給家中的另一半或孩子,而在照顧上的知識或技巧卻不似預期,因此,成為照顧者後,也要好好增值自己,學海無涯,學習生活的細節,如孩子成長的身心需要、溝通技巧、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特質與照顧方法、甚至日常烹調技巧等等,照顧者除了能與時並進,更可以把學習到的運用在生活當中。   懂得放鬆 照顧者往往對孩子充滿著期望與要求,讓自己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久而久之,壓力會引致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而令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會鬧得不愉快,最終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果家長能夠每天抽空進行放鬆活動,例如聆聽柔和的音樂、學習靜觀呼吸法、做運動等等,將有助調節自己的心情,放慢腳步,從而活在當下。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與家人相處會變得輕鬆,少了很多執著,生活中各方面都會變得更順利。   保持社交生活 我曾經有聽過家長分享,她在結婚生子後,有多年沒有與朋友見面,生活都只是圍繞著丈夫與孩子,每天總是重重複複,生活變得單一乏味,令她的情緒也變差。這位媽媽後來在參加了家長群組後,獲身邊的同伴鼓勵跳出框框,主動聯絡昔日的朋友聚會,丈夫不但非常支持,夫妻也因此各自擁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最後,因為媽媽重拾了與朋友社交的機會,同時與丈夫建立了更舒適的關係,讓家庭生活也變得更幸福美滿,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改善了不少。   當照顧者在經歷角色轉變時,容易變得迷失。而朋友和社交便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讓照顧者得到情緒上和知識上的支援和建議,從而讓他們有機會解決很多難題和釋放壓力。   在照顧好孩子之前,我們也要好好為照顧者和家長的健康把關,因為只有家人健康快樂,孩子才會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成長,從而收穫一個快樂童年。   參考資料: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2023,照顧照顧者平台|「照顧者身體勞損及精神健康問卷調查」發佈, https://womencentre.org.hk/Zh/Newsroom/Pressrelease/cfc_carerhealth_2023/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
世界兒童日
01/11/2023
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 反思兒童真正的需要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一個對兒童別具意義的日子——世界兒童日。這個節日由聯合國於1954年設立,旨在增進全世界兒童的凝聚力,提高兒童意識,改善兒童福利。1959年和1989年的這天,聯合國先後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呼籲各國政府履行承諾,致力於實現兒童應有的權利。   所謂愛護、保護兒童,要為兒童提供甚麼才足夠?本港是一個經濟掛帥的社會,每件事情都講求效益,包括兒童的發展。除了安排上課學習外,還會在課餘為孩子報讀不同的補習班,務求加強孩子的競爭力,增加入讀優秀學校以至大學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會為孩子物色形形式式的興趣班或訓練班,希望對孩子的發展會有所幫助。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充滿著學習與競爭,難道這就是愛護兒童、保護兒童?   其實,強迫孩子不斷學習,只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家長們,不妨在這個每年一度的節日,好好思考愛護、保護兒童的意義。以下提供幾個貼士,幫助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在保護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了解孩子的興趣 作為家長,若要為孩子安排和挑選學習班或興趣班,應先了解和發掘孩子的興趣,這樣不但能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更能彰顯《兒童權利公約》中所提倡的「發展權」,讓兒童能接受正規教育之餘,也能享受參與遊戲、文化活動的自由。   讓孩子一起討論課外學習 家長為孩子選擇課程時,是按照自己的期望,還是孩子的意願呢?若家長為孩子計劃課外學習時,能與孩子一起商量,揀選最合適的學習課程,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認真程度也會提高。家長讓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尊重和聆聽孩子的聲音,對他們的意見作出合適的回應,這樣也體現了《兒童權利公約》中「參與權」的精神。   讓「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常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但有時候家長過分緊張,或溝通方法不當,或會令孩子感到難以坦誠相對,若果在補習班或興趣班中遇上心術不正的成年人,更有可能讓他們乘虛而入,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為了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家長應好好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和互信的關係,讓「家」成為孩子隨時隨地的避風港。這樣,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第一時間便會想到向自己家中的父母尋求幫助,讓孩子明白家長是支持自己的最強後盾。   無論世界如何變遷,每天也可以是兒童日。只要家長凡事以兒童為先,尊重兒童、考慮兒童的需要,孩子便能每一天都活得快樂和有意義。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
國際不打孩子日
01/05/2023
國際不打孩子日
  最近,收到一位家長求助。他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出手打了他的孩子,孩子雙手腫了,而孩子在日常與同學的對話交流中,分享了被打的經驗,怎料無意中被學校社工知道,並啟動了保護兒童機制。雖然未知道結果如何,但家長已表示很後悔,同時又感到徬徨。經過輔導和解說,家長也明白要更努力學習親子溝通。   剛過去的4月30日是每年一度的「國際不打孩子日」,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些與孩子溝通的妙法吧!   停一停,想一想 天下無不愛錫孩子的父母,即使動手,也是其自覺愛錫的表現。家長常道:「我真是忍不住才打的!」事實上,打就容易,收拾難。關係被打破了,不是用膠水便能黏回,更何況有時打了也無補於事。因此,學習停一停,想一想,比起當下出手,保存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更重要。   學習易地而處 家長教訓孩子時,總有其認為合理的想法,自覺在社會生活數十年,所累積的人生經驗比孩子豐富,才會期望孩子事事服從自己。家長應學習互換想法、易地而處,非單從自身視角來看待事情,而是探究孩子所想所感,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接納孩子的獨特性 近年,社會上多了關注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然而仍有部份家長,缺乏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孩子的知識、技巧或能力,甚至不願意接受孩子有特殊需要的事實,往往施以體罰來控制孩子的行為,結果產生不愉快事件。若家長能放開胸襟,接納孩子的獨特性,將不難發現孩子的優點,更可助其建立自信,加強克服困難的能力。好像奧運金牌得主菲比斯,他的父母當初沒嫌棄他患有專注缺乏多動症,反而鼓勵、發掘與肯定,便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游泳健將。   保持初心,永不放棄 與孩子的相處的知識與技巧可謂五花百門,難以一本通書讀到老,很多家長或會因為工作、生活、照顧等等的壓力而迷失了,不如意時忍不住發洩在另一半或孩子身上。因此,鼓勵家長保持初心,積極學習,常常增值自己,為的是建立更幸福的家,也成為孩子的學習模範。   體罰對於孩子來說是形於外而短暫有效的方法,傷害卻是內在而又長久深遠的。家長若能不斷學習成長,更多接納和諒解孩子,必能成就有效而持久的親子關係。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