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代教育中,我們日益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再不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我們希望家長與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一同於大自然裹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促進孩子的整體成長。自然界不僅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學習平台,更是一個增進孩子情感共鳴和社交互動的絕佳場所。我們鼓勵家長從提升孩子「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角度出發,共同探索自然,學習如何觀察、互動及欣賞周遭的環境。無論是在社區公園的遊戲,還是在郊外的自然探索,這些活動均為孩子提供了實踐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和社交技巧的機會,同時也加深了親子間的情感聯繫。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透過自然教育整合社交情緒學習的五大核心能力。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然環境提供了一個動態且豐富的場景,讓家長及孩子能夠在變化中學習自我感知。例如,當孩子在大自然中遊走,從而觀察四季變化,學習與自己的內心世界連結,感受到自己對於自然變化的情緒反應。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行簡單的呼吸練習,幫助他們聆聽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增進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覺察,這些都是自我覺察的重要練習。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在自然探索活動中,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例如,在參與採摘農作物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需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興奮,聆聽他人的意見,並協作完成任務。這不僅是一次自然學習的機會,也是學習如何在團隊中自我調節情緒和行為的實踐。
社交覺察(Social Awareness)
自然活動常常需要團隊合作,這讓孩子有機會觀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和行為。例如,在遊覽郊野公園時,當看到同伴因疲勞而退縮,孩子們可以學習如何給予鼓勵和支持。這種經驗有助於孩子們在自然互動中學會體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進而增強社交覺察能力。
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
自然環境中的合作活動,如一同種植花卉或合作清理園林等,都是培養人際技巧的好機會。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學會如何溝通、如何解決彼此間的小摩擦,以及如何共同慶祝完成的喜悅。透過這些互動,孩子們學會建立和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
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
在自然體驗活動中,家長和孩子會一起做出許多決定,如選擇在家中中種植那些植物或如何設計假期的戶外活動路線等。這些決策過程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合作,也是一個教導孩子如何考慮決策後果、權衡利弊的實戰機會。
我們相信,通過在自然環境中的學習和遊戲,不僅能夠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能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難忘的經歷。這些經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珍貴記憶,也是他們未來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石。讓我們一起在自然的懷抱中,探索和實踐一個更加全面和有意義的教育方式,共同為孩子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馬文輝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社會服務)
註冊社工。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文學碩士(精神健康)。致力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凝聚社區資本,提升家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