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inner_6
資源中心
專題文章
Pic 1
04/11/2025
巴裔女孩7年間由零開始學習中文 終叩開名校大門 「『同·悅·學』兒童學習計劃」協助少數族裔學童共融 共建美好未來
在港生活的少數族裔群體,往往面臨語言隔閡和文化差異的雙重挑戰,這使他們在獲取公共資源與及時支援時屢屢碰壁。香港保護兒童會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九龍城)自2003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推動家庭和諧及種族共融的理念,為區内本地華裔、少數族裔兒童和家庭提供多元支援服務,少數族裔兒童在中心可獲得包括學業輔導、語言技能訓練、興趣小組、親子工作坊等。   學無疆界 零基礎到榜首 現年13歲的李蔓娜(Bibi Umama),7年前從巴基斯坦來到香港。當時她對中文一無所知,每次做幼稚園功課時,都要先請爸爸將作業每頁拍下,再轉交華裔朋友幫忙翻譯,一來一回耗費不少時間。5年前,Umama爸爸在朋友介紹下認識香港保護兒童會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九龍城),此後一家六口都成爲中心會員,活躍於中心内的活動和義工服務。   Umama和其弟妹參加了中心的「『同·悅·學』兒童學習計劃」,此計劃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社區資助計劃的項目,旨在為來自綜援或低收入家庭的少數族裔及本地華裔小一至小六兒童,提供學業、社交、情緒等   各方面的支援服務。除了功課輔導班,她還參與計劃内的「週六學堂」,透過系統化的課程提升其中文閲讀、寫作和口語能力。憑藉著不懈的努力,她如今已能用流利粵語對答,學業成績亦顯著提升。更令人鼓舞的是,她在小六畢業試不僅考獲中文全級第一,以優異的總成績躋身全年級前五名,更在升中自行派位階段中獲名校取錄,讓家人倍感欣慰。   少數族裔母親「隱形負擔」 中心搭建支援網絡 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九龍城)的服務使用者中,約三分之一為少數族裔人士。在中心擔任活動主任已13年的Seema Sharma,因能說流利的印地語、英語、旁遮普語和烏都語,加上自身同屬少數族裔的背景,使她成為連繫這些家庭與中心的重要橋樑。Seema回想Umama初到中心的情景,形容她十分内向害羞,對其學業表現容易焦慮不安,但隨著粵語能力逐步提升,她開始主動與本地同學交流互動,整個人變得更加自信開  朗。這種轉變同樣體現在Umama的弟妹身上,他們不僅在中心認識到新朋友,還在社工的指導下,學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社交能力有明顯進步。   Seema又指出,大部分少數族裔家庭的媽媽往往獨力肩負家務勞動與育兒重擔,使她們承受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壓力。正如Umama的媽媽最初總以家務繁重為由,婉拒參加中心的活動。在Seema的鼓勵下,她嘗試參加了幾次單次活動,在緊湊的生活節奏中找到喘息空間。此後,媽媽便成爲中心的常客,更發揮其烹飪專長,教導其他家長製作家鄉美食。她欣慰地表示,很高興看到媽媽在繁忙生活中找到實踐興趣的機會,這一點也讓其他母親深受鼓舞。   她坦言:「許多少數族裔媽媽反映中心的活動可讓她們獲得暫時的喘息,更能與工作人員傾訴一些難以向親友啟齒的心事,這種情感支持讓她們感到輕鬆、愉快。」   Umama於9月即將迎來人生的新旅程,面對中學階段更為艱深的課程,她表示將繼續保持迎難而上的態度,並以自身經歷勉勵在香港保護兒童會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的同鄉子弟「don’t give up, follow your dreams。」  
close-up-cute-baby-boy-sleeping-bed-home
21/08/2025
睡眠大作戰 - 建立1-2歲的定時睡眠作息
  許多家長都會經歷這個有趣的情況:小朋友前一秒還活力充沛,在浴盆裏嬉戲、吃飯,或是開心地玩著玩具,下一秒卻毫無預兆地陷入熟睡。這種令人會心一笑的「斷電」現象,總讓父母既驚嘆寶寶的神奇睡眠開關,同時也不禁思索: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更穩定的作息規律呢?   寶寶睡眠的重要 在寶寶生命中的首三年,進食、玩耍和睡覺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當中睡眠更佔了他們一半的時間。睡眠不僅是孩子最佳的「充電」方式,科學研究更證實,世上沒有任何活動,可以媲美睡眠所帶來的好處。睡眠是細胞修補及復原的重要環節,人體在睡眠時會分泌蛋白質,促進細胞再生,及協助修復受損或衰老的細胞。嬰幼兒的新陳代謝率極高,良好的睡眠質素有助寶寶發育、提高免疫力、穩定情緒、提升專注力及增強學習力等。   1-2歲寶寶每日睡眠的時間 小朋友要睡多久才算足夠?各位爸媽,您們可以對應孩子年齡的睡眠長度、日常行為反應及情緒表現,從中找出答案!人的睡眠結構會隨著年齡增長漸趨成熟,小朋友滿一歲後,他們對白天和黑夜有初步概念,逐漸建立穩定的作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發布的指引*,一至兩歲的小朋友每日(包括日及夜睡) 約需11-14小時的睡眠時間:晚上睡10-12小時,白天再睡1-2次,每次1-2小時。   睡眠時數固然是評估小朋友睡眠質素的其中指標,但父母更需全面觀察孩子的睡眠行爲和醒後狀態。如果小朋友經常翻身、踢被子、夜間驚醒,又或睡醒後長時間精神恍惚、容易發脾氣、專注力渙散等,家長便應及時調整子女的睡眠習慣。   另一方面,隨著小朋友發展行動與認知能力提升,他們會使用各種策略來延遲或拒絕就寢,家長又該如何應對?   訂立睡眠三步曲 規律及合宜的午睡時間研究指出,一至兩歲幼兒的午睡時間以2小時左右爲佳,並應盡量於下午3時30分前結束,避免影響夜間的睡眠。因此,本會嬰兒園將每天下午12時30分至2時30分,訂定為1歲以上幼兒的午睡時間。此外,我們也建議家長應讓孩子維持平日與假日一致的作息時間,以穩定其生理時鐘,鞏固良好的睡眠模式。 舒適的睡眠環境嬰兒園會為寶寶安排一個溫度舒服、光線昏暗柔和的環境,從床上拿移所有刺激物如玩具,再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寶寶容易安穩地入睡。 固定的「睡前儀式」嬰兒園的老師會為寶寶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讓他們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睡前儀式」是指入睡前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並應以靜態、簡短爲主,例如:   唱歌或唸手指謠   輕拍身體   關燈 理想的「睡前儀式」有助營造適宜的睡眠氛圍,讓幼兒做好入睡準備。當父母或照顧者每天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睡前儀式」,寶寶會逐漸熟悉這個流程,並知道接下來要做甚麽。透過規律的儀式引導,當儀式結束時,寶寶自然會產生睡意,從而安穩入睡。   讓寶寶在愉悅的狀態下入睡,是所有家長的願望。只要父母和照顧者保持耐心和堅持,幫助寶寶從小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睡眠就不再是一場硬仗!   *參考資料: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林嘉汶 香港保護兒童會新航筲箕灣日託嬰兒園園長  從事幼兒教育服務逾二十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家長教育文學碩士課程,並持有浸會大學幼兒教育學士學位,亦是「6A品格教育TM」認證講師。多年來重視家長教育工作,期望與家長一起並肩培育孩子,與孩子一起經歷美好的自己。
happiness-family-daily-life-photo-young-mother-with-kid-looking-mirror-using-toothbrush-cleaning-teeth-bathroom-together-every-morning-night
22/04/2025
護齒攻略:培養刷牙好心情
  你知道「320」代表甚麼嗎?為了宣導口腔照顧的觀念,世界牙齒聯盟將每年3月20日訂定為「世界口腔健康日」。「320」這個數字很有意思,除了代表小朋友的20顆乳齒,亦代表成年人的32顆恆齒及0顆蛀牙,寓意每個人無論大小都要「零蛀牙」,維持口腔健康。   當BB長大,他們不再需要成人協助清潔牙齒,在幼兒一歲後,家長下一步可灌輸幼兒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及做法,鼓勵他們培養保護牙齒的好習慣。相信不少家長在鼓勵小朋友刷牙時,都會遇上一些困難,大家不妨看看以下的護齒攻略,培養幼兒的刷牙好心情﹗   護齒攻略一:清潔乳齒有方法 幼兒在3歲前會長齊20顆牙齒,其中約1歲後,便會長出門牙和乳臼齒。幼兒的小肌肉發展在此階段慢慢成熟,家長可以鼓勵他們嘗試自己刷牙,如有需要,家長應繼續每天早晚幫助他們補刷,刷牙的步驟如下:   先將牙刷斜放於牙內邊緣齦溝的位置 先刷全部牙齒的外側面 再刷全部牙齒的內側面 最後刷全部臼齒的咀嚼面,完成啦﹗   家長可以令刷牙變得舒適及有趣,例如一邊刷牙一邊唱兒歌,讓幼兒在時間内完成刷牙任務。家長輔助他們補刷時要注意力度,以免弄痛他們的牙肉,影響幼兒的刷牙好心情。   護齒攻略二:早晨臨瞓都應刷 隨著幼兒漸漸長大,他們有時會專注於玩耍而不願刷牙,家長可陪伴幼兒一起刷牙,既可共度親子時光,又可讓幼兒模仿正確的刷牙習慣。家長謹記觀察幼兒的反應和表現,要適時協助和鼓勵。當幼兒懂得吐水,便可以開始使用含氟化物兒童牙膏。   護齒攻略三:選對工具好重要 小朋友排斥刷牙,有時候是基於對刷牙工具的不認識。家長可以將刷牙變成有趣的親子互動,例如透過繪本故事,讓幼兒認識刷牙所需的工具;又如與幼兒一同選購牙刷,讓幼兒感受不同軟硬度的刷毛,找出他們喜愛或接受的一支。家長亦可以讓幼兒嘗試不同口味的牙膏,以保持幼兒對刷牙的興趣。   護齒攻略四:養成飲食好習慣 進食習慣與護齒都有莫大的關係﹗每次進食時所產生的酸素,會侵害牙齒表層,導致礦物質流失,長遠可造成蛀牙。然而,喝水不能中和牙齒表面的酸素,因此,減少進食次數才是有效的方法﹗原則如下:   進食次數每天不多於6次 每日早、午、晚3次足夠份量的正餐,正餐與正餐之間可有1次茶點 幼兒喜歡吃的小食及飲料可在正餐或茶點中一拼享用 日常只喝白開水 避免用零食做獎勵 減少吃甜食   此外,家長應在幼兒18個月大前,引導他們完全戒掉使用奶瓶的習慣,以減低患上蛀牙 (邊吃邊睡,奶液中的糖分會覆蓋幼兒的乳齒) 或中耳炎 (含住奶睡,容易令奶液沿著咽鼓管流入耳道) 的風險。幼兒踏入1歲後,家長可教導他們學習使用杯子喝水或其他飲料。   嬰兒園的「健康由齒起」計劃 本會嬰兒園每年都會推行「健康由齒起」計劃,與家長成為伙伴,喚起家長對嬰幼兒護齒重要性的關注,並以一連串的活動引領家長同行,如:舉行家長講座、推行護齒月、親子口腔護理小冊子的交流、網上資訊發放及分享等,盼望家長能培養幼兒護齒的好習慣。   要養成幼兒有護齒的好習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家長需要耐心地及全面地協助他們,讓護齒成為幼兒良好的自理習慣。   阮巧盈 香港保護兒童會祈廉士日託嬰兒園園長  從事幼兒教育服務超過二十年,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碩士課程,對0-6歲的幼兒發展甚為熟悉。主張幼兒在生活中學習,自己的事自己做,讓嬰幼兒、老師、家長之間建立正向、和諧及親密的關係,讓愛充滿在嬰兒園中。
1
14/01/2025
親子溝通的真諦
  在當今社會中,良好的親子溝通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這篇文章希望透過不同心理學家的理論、工具和方法,幫助家長理解如何更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因為良好的溝通不僅能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還能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價值觀。   溝通模式的影響 許多家長在溝通中採用極權型或放任型的方式,這些模式往往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極權型溝通可能導致孩子感到壓抑,產生叛逆心理;而放任型的溝通則可能使孩子缺乏界限感,無法建立健康的愛與被愛的模式。這些不良的溝通模式不僅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可能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造成與他人相處的困難。   根據心理學研究,良好的親子溝通應包括尊重和理解。當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應該注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單方面地灌輸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促進他們的情感智力發展。   年齡與智慧發展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認知和情感發展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許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往往會運用說教的方式,試圖以道理來說服孩子。然而,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的前額葉在五六歲之前尚未完全發展,這使得他們在理解抽象概念和道理上存在困難。因此,即使家長講述了道理,孩子可能仍然無法完全理解,也無法履行相關的任務。   這種情況常常導致家長誤以為孩子不尊重自己或不聽話,實際上,孩子只是無法理解大人的語言。家長應該認識到,與其強調語言的說明,不如通過身教來引導孩子。用行動來示範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比單純的言語教導更為有效。   科技與耐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快,這也使得我們對於溝通的耐心下降。家長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往往期望立即看到結果,對於孩子的反應變得越來越不耐煩。當孩子在履行指令時稍顯緩慢,家長可能會急於責備,這種反應常常會使孩子感到焦慮,甚至產生拖延症。   心理學家艾利克森的研究顯示,孩子在六歲之後,自尊感和能力感的發展是他們心理成長的重點。如果家長在溝通中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孩子會感到不被尊重,這樣的負面體驗可能會導致他們對家長的叛逆心理加劇,並使其對他人的想法變得不屑一顧。   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策略 要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策略: 主動傾聽:在與孩子溝通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被重視,還能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 使用簡單明瞭的語言: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使用適合的語言來傳達想法,避免複雜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 以身作則:家庭成員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示範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家長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耐心等待:在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支持,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而不是急於責備。 情感支持 :在溝通中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讓他們感受到安全和被愛,這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綜上所述,良好的親子溝通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通過理解孩子的發展需求、採用合適的溝通方式,家長能夠有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   正向家長學院總監 辰民爸爸 正向家長教育專家,明愛專上學院客席講師,擁有家庭教育碩士及教育博士學位,多年間為超過2000+所學校和企業,40,000+家庭提供正向教育課程和活動,亦曾登上多個傳媒平台為公眾提供育兒演講節目。
happy-family-hiking-through-forest
23/09/2024
親子共學:自然環境中的社交情緒學習
  在當代教育中,我們日益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再不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我們希望家長與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一同於大自然裹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促進孩子的整體成長。自然界不僅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學習平台,更是一個增進孩子情感共鳴和社交互動的絕佳場所。我們鼓勵家長從提升孩子「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的角度出發,共同探索自然,學習如何觀察、互動及欣賞周遭的環境。無論是在社區公園的遊戲,還是在郊外的自然探索,這些活動均為孩子提供了實踐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和社交技巧的機會,同時也加深了親子間的情感聯繫。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透過自然教育整合社交情緒學習的五大核心能力。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然環境提供了一個動態且豐富的場景,讓家長及孩子能夠在變化中學習自我感知。例如,當孩子在大自然中遊走,從而觀察四季變化,學習與自己的內心世界連結,感受到自己對於自然變化的情緒反應。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行簡單的呼吸練習,幫助他們聆聽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增進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覺察,這些都是自我覺察的重要練習。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在自然探索活動中,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例如,在參與採摘農作物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需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興奮,聆聽他人的意見,並協作完成任務。這不僅是一次自然學習的機會,也是學習如何在團隊中自我調節情緒和行為的實踐。   社交覺察(Social Awareness) 自然活動常常需要團隊合作,這讓孩子有機會觀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和行為。例如,在遊覽郊野公園時,當看到同伴因疲勞而退縮,孩子們可以學習如何給予鼓勵和支持。這種經驗有助於孩子們在自然互動中學會體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進而增強社交覺察能力。   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 自然環境中的合作活動,如一同種植花卉或合作清理園林等,都是培養人際技巧的好機會。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學會如何溝通、如何解決彼此間的小摩擦,以及如何共同慶祝完成的喜悅。透過這些互動,孩子們學會建立和維持積極的人際關係。   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 在自然體驗活動中,家長和孩子會一起做出許多決定,如選擇在家中中種植那些植物或如何設計假期的戶外活動路線等。這些決策過程不僅增進了親子間的合作,也是一個教導孩子如何考慮決策後果、權衡利弊的實戰機會。   我們相信,通過在自然環境中的學習和遊戲,不僅能夠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能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難忘的經歷。這些經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珍貴記憶,也是他們未來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的堅實基石。讓我們一起在自然的懷抱中,探索和實踐一個更加全面和有意義的教育方式,共同為孩子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馬文輝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社會服務)   註冊社工。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文學碩士(精神健康)。致力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凝聚社區資本,提升家庭功能。
親親大自然與守護兒童
13/09/2024
親親大自然與守護兒童
  在「多啦A夢」大電影中,大雄和他的朋友時常到不同國度或科幻場景冒險,小朋友亦可以想像自己跟隨主角們,盡情地在異世界中無拘無束地玩耍。但是現實生活中,小朋友日常玩樂時接觸的環境、設施和配套,又能否讓他們無憂又安全地耍樂呢?近來,大家都鼓勵小朋友多接觸大自然,我們在郊外玩樂時又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符合小朋友的年紀和能力 小朋友在不同年齡段的成長,對環境的探索和接受挑戰的程度也有不同,在選擇戶外活動時,我們要選擇符合小朋友年齡和體能的活動,例如帶年紀較小的小朋友遠足,應選擇一家大小都能應付的簡單家樂徑或行山步道,不要挑選難度高、需要進階裝備去攀登的遠足路徑。   如預視到當天戶外活動需要大量體力消耗,家長應安排孩子前一晚早點休息,確保小朋友有足夠體力應付。在郊外活動或遠足期間,家長亦應時刻留意小朋友的生理需要,提供足夠時間讓小朋友休息和喝水,以免中暑。   留意天氣和環境安全 我們要在出發前留意天文台的最新天氣消息,如果預知天氣將會變壞,應考慮改變行程或取消戶外活動。此外,出門時,家長可讓小朋友穿著合適的衣服及運動鞋,同時建議帶備太陽帽及雨具,以預防炎熱或下雨等天氣變化情況。此外,家長應該告知親人郊遊地點或可安裝具有記錄行蹤功能的智能電話應用程式,萬一發生意外,搜救隊伍可參考多個途徑的行蹤資料找尋求助者。   帶備合適和足夠物資 除了足夠的食物、飲用水、防曬和防蚊用品外,建議家長隨身帶備一些簡單藥物和救傷用品 ,例如藥水膠布、紗布繃帶、敷料、消毒藥水等,當遇上跌倒、小擦傷等小意外發生時,也可以即時簡單處理傷口。同時,家長應確保電話有充足電源,必要時也應帶備後備電源,方便有需要時可以與外界聯絡。     戶外活動的樂趣很多,家長可於出發前與小朋友一同計劃行程,並趁機與小朋友一起了解不同地點的動植物生態、名稱和特性。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不但可以增加對大自然的認識,也可以從中學習活動計劃的技能,寓學習於活動中。親親大自然有益身心,希望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得開心之餘又安全,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
full-length-children-running-grassy-field-park_
24/05/2024
讓孩子「幸福快樂」,是誰的責任?
  「祝你幸福快樂!」是常常聽到的祝福。究竟何謂幸福和快樂?   作為生活在本港不同年齡的市民,我們「幸福和快樂」的指數是否理想?香港是否稱得上為「幸福快樂」的城市呢?   幸福快樂不應該祇屬某年齡、階層或某類人所獨有。幸福快樂的機會和條件,應當屬於每一位。   一直以來,本港像其他國家和城市一樣,都以國民生產值  (GDP) 這經濟指標作為社會發展成敗的指標,以經濟掛帥、競爭力強、效率迅速而自豪。這樣久而久之,早已成為了社會的文化。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的節拍令人透不過氣。在自己無暇或無力或不認同要理會自己的感受的時侯,對家人、親人、鄰舍、服務的對象、為自己服務的人,特別是年幼脆弱、年老無力、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的感受太容易視若無睹。對他們的呼喊,聽而不聞。   所以社會繁榮的同時、也帶來沈重的壓力和嚴重的隱憂。   從大眾傳媒報導的,社福機構和警方處理的家庭、學校、醫院、院舍、社區發生的虐待、疏忽、欺凌、歧視、小小年紀輕生等個案身心嚴重受創的慘劇數字不斷地上升。兒童、長者、脆弱的、有特殊需要的、容易受傷的人士所經歷的遭遇,歷歷在目。「幸福快樂」離他們實在太遠!   國際已在正視精神健康,承認抑鬱、精神病症帶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威脅!這不單是本港面對的挑戰,而是國際必須正視的危機。   近年開始聽見倡議者呼籲要建立「快樂的文化」!實在值得支持。不過「快樂的文化」是如何建立?有甚麼指標?建立「快樂的文化」又屬誰的責任?   2011年7月聯合國通過議決,請會員國協助並引導其公共政策來衡量國家人民幸福。   2012年4月1日,第一份《世界快樂報告》正式發行,成為世界第一份以幸福為基礎的國際調查報告。報告中介紹了幸福和痛苦的成因和國家政策帶來的影響。2024年3月第七份報告面世,芬蘭竟然連續七次被評為世上最幸福快樂的國家,值得深人了解。   經過多名的經濟學、心理學、調查研究和國家統計等經驗豐富學者的研究,制定了評估幸福的六大指標,如下: 人均國內生產值        GDP 預期健康壽命            Life Expectancy 救助及慷慨                Charity & Generosity 人生抉擇的自由         Freedom of Choice 免於貪腐                    Anti-Corruption 社會支援                    Social Support   以上的指標清楚說明,要建立幸福快樂的文化,必須配合前瞻、公平公正、進取的社會政策,切合時宜的法律及制度,定下指標、設立行動計劃,恆切、有效地推動全城,全方位真誠及有效地參與,在知識、技巧、價值觀上落力,並視之為自己的事。   要達到以上的目的,政策擬訂者優質的領導是成敗重要的指南!   但守護自己的家人,以行動關懷身邊的人,守護弱小無辜、無力的人,是眾人的事!   尊重別人的人權和家事固然十分重要,但對暴力、欺凌等越過社會底線的行為,每一位都責無旁貸,不能視而不見,或只作為旁觀者。必須以行動支援和幫助,在適當情況下轉介專業人員處理。要知道我們適切的評估和及時的行動,可以改變在困境中的人未來的人生路!   讓我們牽孩子的手,捍衛他們的童心,使他們在安全無暴,身心靈的最佳利益獲得保障的環境中生活,和他們一起建立「幸福快樂」的文化!   雷張慎佳 兒童權利倡議者 防止虐待兒童會前總幹事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前主席 香港兒童事務委員會前委員
守護照顧者的身心靈
24/05/2024
守護照顧者的身心靈
大家是否有聽過父母說:「你將來做左人哋父母你就知道味道!」,或者朋友說:「我而家先知道阿爸阿媽點解成日咁勞氣!唉!」   事實上,現時當家長或照顧者的,都面對著無限的挑戰。每天照顧小朋友如臨大敵:趕著上學,趕著補習,趕著做功課,趕著參加興趣班等等,所有的安排都是要為孩子成就更好的未來。若孩子能給予正面的回應,家長當然感到欣喜,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相反,當孩子在多番教育之下成績仍然沒有起色,家長會感到無奈和氣餒。家長每每投放全副心機來照顧孩子,但他們身為照顧者的需要,又有誰來關顧?   根據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於2023年10月發佈的「照顧者身體勞損及精神狀態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有56.7%為全職照顧者,25.7%從事兼職工作並於工餘時間照顧被照顧者。有64.1%的照顧者一天內的照顧工作時間最少8小時,當中甚至有45.8%照顧者一天內的照顧工作時間為12小時以上。照顧者主要工作內容為家居清潔(78.1%)、買菜(77.2%)、做飯(72.8%)、交費(64%)、洗熨衣物(55.1%)及學童接送(50.6%)。   在社交方面,有多達90.2%的照顧者表示,他們因照顧工作少了閒暇生活。81.5%的照顧者表示因照顧工作而少了時間和朋友接觸,只有10%照顧者表示認識多了朋友,擴大了社交圈子,亦有8.5%照顧者表示完全沒有影響。由於照顧工作佔用了照顧者一天當中很大部分的時間,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很多放鬆自己的機會。   在心理健康情況方面,有96.6%照顧者因照顧而感到壓力,當中有53.8%表示很大壓力。另外,照顧者被問及會否因為照顧而感到滿足,近半數(46.6%)的照顧者表示普通,20.8%表示完全沒有滿足感,只有26.2%覺得有滿足感、6.4%照顧者感到很有滿足感。由此可見,照顧工作為照顧者帶來的壓力比滿足感要多。   從調查結果可了解到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需要往往被忽略。照顧者往往為了孩子,願意無止境地一直付出,但他們若能同時善待自己,相信對家庭的照顧及兒童成長會更有幫助。以下有三點能讓照顧者參考:   增值自己 與時並進 當大家成為照顧者後,大部份的時間都會留給家中的另一半或孩子,而在照顧上的知識或技巧卻不似預期,因此,成為照顧者後,也要好好增值自己,學海無涯,學習生活的細節,如孩子成長的身心需要、溝通技巧、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的特質與照顧方法、甚至日常烹調技巧等等,照顧者除了能與時並進,更可以把學習到的運用在生活當中。   懂得放鬆 照顧者往往對孩子充滿著期望與要求,讓自己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久而久之,壓力會引致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而令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會鬧得不愉快,最終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如果家長能夠每天抽空進行放鬆活動,例如聆聽柔和的音樂、學習靜觀呼吸法、做運動等等,將有助調節自己的心情,放慢腳步,從而活在當下。漸漸地,你會發現自己與家人相處會變得輕鬆,少了很多執著,生活中各方面都會變得更順利。   保持社交生活 我曾經有聽過家長分享,她在結婚生子後,有多年沒有與朋友見面,生活都只是圍繞著丈夫與孩子,每天總是重重複複,生活變得單一乏味,令她的情緒也變差。這位媽媽後來在參加了家長群組後,獲身邊的同伴鼓勵跳出框框,主動聯絡昔日的朋友聚會,丈夫不但非常支持,夫妻也因此各自擁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最後,因為媽媽重拾了與朋友社交的機會,同時與丈夫建立了更舒適的關係,讓家庭生活也變得更幸福美滿,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改善了不少。   當照顧者在經歷角色轉變時,容易變得迷失。而朋友和社交便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讓照顧者得到情緒上和知識上的支援和建議,從而讓他們有機會解決很多難題和釋放壓力。   在照顧好孩子之前,我們也要好好為照顧者和家長的健康把關,因為只有家人健康快樂,孩子才會在一個無憂無慮的環境成長,從而收穫一個快樂童年。   參考資料: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2023,照顧照顧者平台|「照顧者身體勞損及精神健康問卷調查」發佈, https://womencentre.org.hk/Zh/Newsroom/Pressrelease/cfc_carerhealth_2023/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
世界兒童日
01/11/2023
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 反思兒童真正的需要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一個對兒童別具意義的日子——世界兒童日。這個節日由聯合國於1954年設立,旨在增進全世界兒童的凝聚力,提高兒童意識,改善兒童福利。1959年和1989年的這天,聯合國先後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呼籲各國政府履行承諾,致力於實現兒童應有的權利。   所謂愛護、保護兒童,要為兒童提供甚麼才足夠?本港是一個經濟掛帥的社會,每件事情都講求效益,包括兒童的發展。除了安排上課學習外,還會在課餘為孩子報讀不同的補習班,務求加強孩子的競爭力,增加入讀優秀學校以至大學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會為孩子物色形形式式的興趣班或訓練班,希望對孩子的發展會有所幫助。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充滿著學習與競爭,難道這就是愛護兒童、保護兒童?   其實,強迫孩子不斷學習,只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倦。家長們,不妨在這個每年一度的節日,好好思考愛護、保護兒童的意義。以下提供幾個貼士,幫助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在保護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了解孩子的興趣 作為家長,若要為孩子安排和挑選學習班或興趣班,應先了解和發掘孩子的興趣,這樣不但能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更能彰顯《兒童權利公約》中所提倡的「發展權」,讓兒童能接受正規教育之餘,也能享受參與遊戲、文化活動的自由。   讓孩子一起討論課外學習 家長為孩子選擇課程時,是按照自己的期望,還是孩子的意願呢?若家長為孩子計劃課外學習時,能與孩子一起商量,揀選最合適的學習課程,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認真程度也會提高。家長讓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尊重和聆聽孩子的聲音,對他們的意見作出合適的回應,這樣也體現了《兒童權利公約》中「參與權」的精神。   讓「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常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但有時候家長過分緊張,或溝通方法不當,或會令孩子感到難以坦誠相對,若果在補習班或興趣班中遇上心術不正的成年人,更有可能讓他們乘虛而入,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為了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家長應好好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和互信的關係,讓「家」成為孩子隨時隨地的避風港。這樣,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第一時間便會想到向自己家中的父母尋求幫助,讓孩子明白家長是支持自己的最強後盾。   無論世界如何變遷,每天也可以是兒童日。只要家長凡事以兒童為先,尊重兒童、考慮兒童的需要,孩子便能每一天都活得快樂和有意義。   守護兒童顧問 劉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