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11/2025
巴裔女孩7年間由零開始學習中文 終叩開名校大門 「『同·悅·學』兒童學習計劃」協助少數族裔學童共融 共建美好未來
在港生活的少數族裔群體,往往面臨語言隔閡和文化差異的雙重挑戰,這使他們在獲取公共資源與及時支援時屢屢碰壁。香港保護兒童會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九龍城)自2003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推動家庭和諧及種族共融的理念,為區内本地華裔、少數族裔兒童和家庭提供多元支援服務,少數族裔兒童在中心可獲得包括學業輔導、語言技能訓練、興趣小組、親子工作坊等。
學無疆界 零基礎到榜首
現年13歲的李蔓娜(Bibi Umama),7年前從巴基斯坦來到香港。當時她對中文一無所知,每次做幼稚園功課時,都要先請爸爸將作業每頁拍下,再轉交華裔朋友幫忙翻譯,一來一回耗費不少時間。5年前,Umama爸爸在朋友介紹下認識香港保護兒童會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九龍城),此後一家六口都成爲中心會員,活躍於中心内的活動和義工服務。
Umama和其弟妹參加了中心的「『同·悅·學』兒童學習計劃」,此計劃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社區資助計劃的項目,旨在為來自綜援或低收入家庭的少數族裔及本地華裔小一至小六兒童,提供學業、社交、情緒等 各方面的支援服務。除了功課輔導班,她還參與計劃内的「週六學堂」,透過系統化的課程提升其中文閲讀、寫作和口語能力。憑藉著不懈的努力,她如今已能用流利粵語對答,學業成績亦顯著提升。更令人鼓舞的是,她在小六畢業試不僅考獲中文全級第一,以優異的總成績躋身全年級前五名,更在升中自行派位階段中獲名校取錄,讓家人倍感欣慰。
少數族裔母親「隱形負擔」 中心搭建支援網絡
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九龍城)的服務使用者中,約三分之一為少數族裔人士。在中心擔任活動主任已13年的Seema Sharma,因能說流利的印地語、英語、旁遮普語和烏都語,加上自身同屬少數族裔的背景,使她成為連繫這些家庭與中心的重要橋樑。Seema回想Umama初到中心的情景,形容她十分内向害羞,對其學業表現容易焦慮不安,但隨著粵語能力逐步提升,她開始主動與本地同學交流互動,整個人變得更加自信開 朗。這種轉變同樣體現在Umama的弟妹身上,他們不僅在中心認識到新朋友,還在社工的指導下,學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社交能力有明顯進步。
Seema又指出,大部分少數族裔家庭的媽媽往往獨力肩負家務勞動與育兒重擔,使她們承受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壓力。正如Umama的媽媽最初總以家務繁重為由,婉拒參加中心的活動。在Seema的鼓勵下,她嘗試參加了幾次單次活動,在緊湊的生活節奏中找到喘息空間。此後,媽媽便成爲中心的常客,更發揮其烹飪專長,教導其他家長製作家鄉美食。她欣慰地表示,很高興看到媽媽在繁忙生活中找到實踐興趣的機會,這一點也讓其他母親深受鼓舞。
她坦言:「許多少數族裔媽媽反映中心的活動可讓她們獲得暫時的喘息,更能與工作人員傾訴一些難以向親友啟齒的心事,這種情感支持讓她們感到輕鬆、愉快。」
Umama於9月即將迎來人生的新旅程,面對中學階段更為艱深的課程,她表示將繼續保持迎難而上的態度,並以自身經歷勉勵在香港保護兒童會兒童及家庭服務中心的同鄉子弟「don’t give up, follow your dreams。」







